本文转自:宜春日报
8月18日11时30分,明月山三观磨下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明月嘉苑小区)在宜阳大厦三楼进行不见面招投标。家企业通过开投标网络平台参与投标,在自家公司进行远程上传资料、提供银行保函,各自解密……“一次不跑”投标节省了人员、场地等多项成本,时间缩减至以前的三分之一。如此便捷的措施,大大激发了我市公共交易市场的活力,参与交易的投标企业数量是以前的5倍!目前,全市82个工程项目和多个采购项目均使用不见面招投标方式。我市招投标室从4个增加至8个,每天依然满负荷运转。
今年上半年,由市发改委牵头的招标投标、市法院牵头的执行合同与办理破产三大指标,在全省设区市营商环境指标进展情况排名中名列第一,市发改委牵头的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治理进展情况也在全省排名中名列第一。取得这些喜人成果,得益于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工作机制的落实。去年以来,为聚力打造“全省营商环境一等市”,我市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分为18个一级指标、86个二级指标,建立起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工作机制。
高位推动,营商环境“靶向”发力
“指标长”工作机制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分管市领导担任“指标长”,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市*府主要负责同志与各“指标长”、指标牵头单位一一签订责任书,立下“*令状”,以责任压实倒逼工作落实。
过去,很多部门和干部不清楚自己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职责,习惯将营商环境等同于*务服务。“指标长”机制的建立,不仅明确了领导干部的职责,而且逐一落实了各项指标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的职责,有利于在营商环境评价中倒查责任,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出了问题,都能一目了然,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实现了精准“靶向”发力。
如此,通过“指标长”召集领衔指标涉及责任单位进行部署、市营商办召集各指标牵头单位进行推进、各指标牵头单位召集配合单位进行落实,分层次研究部署、协调联动,各县(市、区)同步建立相应机制,层层传导压力,上下联动,形成了“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市一盘棋”的格局。
一优再优,“车头效应”更加凸显
许多营商环境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如“办理建筑许可”一级指标中,仅“办理建筑许可流程”1项二级指标,就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行*审批等17个部门,单靠某个部门牵头,容易出现“小牛拉大车”的现象。市营商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指标长”机制实施后,“车头效应”更加凸显: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间从以前最长89天,去年压缩至75天,今年4月再次被压缩至60天;审批事项由以前的串联办理改为现在的并联办理,由76个缩减至39个,缩减幅度近50%;今年二季度,我市“联合验收率”指标位列全省第二……
“火车”加速后,企业的获得感更明显,群众的满意度也更高了。6月14日,市市*发展有限公司在办理城南截污干管修复及沿河路雨污分流项目的施工许可证时,主要材料都齐全,唯独缺少了职工工伤保险材料。市行*审批局审批服务三科的工作人员通过“容缺办理”服务为企业先行办理。在拿到施工许可证一个月后,企业将所缺材料补齐。
像这样优化指标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市行*审批局审批服务三科科长范新民说:“今年二季度以来,领导干部连轴转,光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这一个事项,就发了10多个文件,开了20多次会议。现在各项指标都在‘加速跑’,提速增效成果明显。”
好评满满,环境优化永不止步
据最新一期宜春市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监测指标进度周报表显示,我市*务服务满意度达%,监督评价(一事一评)好差评覆盖率达%,好评率达%。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疫情背景下,不确定因素频现。为更好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我市推出降本增效36条、积极有效应对疫情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40条、稳经济50条等一揽子惠企*策;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共推出项任务;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8个对标提升方案,实施改革举措条,对项任务实行台账管理,截至6月底,已完成项,重点任务实现“双过半”。
同时,我市还出台了“新官不理旧账”、行*审批中介服务、招标投标、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等专项治理方案。市营商办会同市抓落实办,对“一号改革工程”项任务、18项指标提升、四大专项治理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对市直单位开展多次督查,发现问题个,已整改销号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