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上午,宜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宜春文化艺术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市教体局*委书记、局长袁志平,*委委员、副局长余兆辉,*委委员、副局长饶时红,局总督学陈燕出席发布会。省、市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介绍了全市“十三五”教育工作成就和“十四五”教育规划,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教体局*委书记、局长袁志平简要概括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在教育事业发展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宜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保障措施。
答记者问
1.
请问“十四五”期间,围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宜春的基础教育各学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措施?
余兆辉:
中华民族复兴,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普及15年基本公共教育,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满足人民“入好园”的需求。巩固普惠资源供给。实施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93%,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县市区的占比达到60%。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配齐“两教一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保教能力。充分发挥优质园对薄弱园的辐射带动和专业指导作用。推动教学“游戏化”改革,坚决纠正和防范“小学化”现象。加强办园行为监管。强化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安全卫生、收费行为、保育教育、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管。推动建立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制度,全面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二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的县(市、区)占比达到40%。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必要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鼓励每个乡镇重点建设1所办学条件达标、教学质量较高的寄宿制学校。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全面消除大班额,基本化解大校额。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用好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全面保障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教育延伸,提高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水平。
三是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持续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供给,构建与新高考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完善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学生选课需要,加强教室、实验室等功能性场所建设。启动县域普通高中提升计划,推动每个县至少建好办强1所公办普通高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生涯规划等指导。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改革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普职融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艺术、体育、人文、科技等特色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贯通培养机制。开展特色高中创评。
2.
据了解,义务教育“双减”*策实施以来,我市在“双减”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明显减轻,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如何巩固“双减”成果,进一步推动双减*策落地开花?
陈燕:
“双减”工作是*中央、国务院立足*和国家发展大局,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治任务来抓,推动“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形成了落实“双减”工作的宜春经验。截至目前,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为13家,压减率达到96.73%,余下的13家已全部完成“营转非”和资金监管。全市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两个全覆盖”,落实了“5+2”,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率达98.25%。“双减”没有回头路,“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三大机制”,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在市教体局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强化经费支持,为“双减”提供保障。完善*策举措,在规范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同时,及时出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主管与监管权责,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督查监管,规范机构培训行为。
二是完善落实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定和完善宜春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1+N实施方案,以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市县乡贯通、家校社联动、线上线下并举的双减工作机制,将“双减”工作情况纳入县(市、区)、乡镇**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实现上下左右协同推动“双减”工作的合力。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双减”是持久战,焦点在校外,但难点在校内。要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完善激励机制,抓实过程管理,做细教学常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用课堂的高效率保障学生的轻负担。推动作业管理“减量增效”。抓实“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创新作业管理实践,探索小学低年级无纸化作业和无纸考试方法。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巩固中小学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支持开展初中学校晚自习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周末和寒暑假托管等,丰富服务供给。
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四五”期间,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饶时红:
的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怎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都不为过。“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多措并举,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定期通报师德失范行为,健全多元监督体系和教师信用体系。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支月英师德品牌内涵,讲好宜春师德故事。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施市域内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探索培养初中毕业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教师,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初次配置质量。建立思*、德育、美育、劳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和招聘机制,加大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统筹力度。
三要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稳妥推行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度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适应新高考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要求,适度增加普通高中教师编制。健全教师岗位、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适当提高中小学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四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教师队伍奠基铸*工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市级师德涵养基地10个;培养市级骨干教师人、学科带头人人;培养市级中小学名师人、名校长50人;评选卓越教师60名、卓越校长20名;建设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5个,培育建设市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建设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个,培养市级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50名,实现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
五要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坚决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要求,为教师安心从教奠定基础。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策。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特殊教育、专门教育教师倾斜。同时,大力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制定教师优待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