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宜春日报铜鼓发现清代ldquo惜字亭
TUhjnbcbe - 2022/7/19 17:11:00
点击上方“铜鼓旅游”分享给微友们!

8月24日,《宜春日报》刊发《铜鼓发现清代“惜字亭”》一文(作者邝文胜),再现了铜鼓客家人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风尚和历史。

《宜春日报》报道

近日,铜鼓县永宁镇丰田村三溪组海拔约米的山腰处发现了惜字亭、敬圣台、文通桥等清代文物古迹,再现了铜鼓客家人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风尚和历史。

(惜字亭)

惜字亭又名惜字炉、惜字塔、圣迹亭等,是昔日文人墨客烧毁文字纸张的地方——凡是有文字的废纸必须集中于惜字炉焚毁,不得随意抛弃、践踏或包裹污秽之物,以示对知识的敬重。这座惜字亭古朴别致,承载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亭高约2.5米,六角六面,由底座、基座、炉身、云盖、宝顶5层垒砌而成,花岗岩建造。

(敬圣台)

旁有敬圣台。据推断,内应供奉有仓颉圣像。如今仅剩基座,座前有未燃尽的红烛表明依然有人祭拜。该处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文通桥,桥体结构严谨,建造精美。据村民介绍,此处原来还有一块疑字碑,为前贤搜集了字库中有疑难的个字铭刻于石碑上,激励后人读书习字。

(文通桥)

铜鼓县历史上文化兴盛

铜鼓县全县人口的70%为客家人,崇文尚武的客家民风独具特色。在这片土地上,为培养子女和光宗耀祖,铜鼓客家人创办了奎光书院,并且培养出10名进士,59名举人;创办武曲宫,并且培养出9名武进士,50多名武举人。此外,还有百年老校——长山学校等早期学校,这些学校见证了铜鼓县教育史上曾经的辉煌历史。

铜鼓旅游提倡长寿养生休闲服务吃住行游购娱
1
查看完整版本: 宜春日报铜鼓发现清代ldquo惜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