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作为一个古文豪韩愈口中“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江南好去处,她的美景怎能少的了?!宜春八景可能大家都听过,春台晓日,钓台烟雨,化成晚钟,泸州映月,南池涌珠,仰山积雪,袁山耸翠,云谷飞瀑;但,我大宜春还有“五台”的美景,你造吗?
宜春台
宜春台上有美景——春台晓日,为宜春八景之首呢。宜春台的首次问世归功于西汉时的宜春侯刘成。他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年)在宜春辟出五台,即宜春台、梳妆台(一说仙女台)、湖冈台、化成台和钓鱼台。五台之中,尤以宜春台风光最胜,加之这里“周览川原,下瞰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绝佳之地。人们在这里把酒临风,吟咏抒怀,也使它的盛名流传日远。春台何以冠之晓日,大约缘于它的高度。在相对平缓的秀江河谷平原中,兀然突起了这样一座海拔米的小山,使它成为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以春台晓日名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在宜春台上修建楼阁,则是宋代的事了。北宋咸平、嘉佑年间(公元年一年),邑人为纪念刘成在此为侯,在台的一侧修建了宜春侯祠。后来散文家李觏在袁州州学讲学时,登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从此,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凡有来宜春的,莫不以登临宜春台为快事。他们凭栏远眺,赋诗寄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以“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来表达他对巍巍春台的喜爱。他想站在宜春台上远眺缕缕云雾中的万顷翠竹,看阵阵夏雨催熟的杨梅,那是何等醉人的江南-啊!而明代的权相严篙则是多次前往宜春台,写下了许多诸如“松杉复郭泠风起,楼阁当空淑景移”、“岩树故因时序改,山云岂与俗情宜”这样委婉清丽的句子。
时至今日,宜春台(春台公园所在地)已不再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建筑物所不能替代的。登临宜春台,仍然是游宜春必去之地,每逢晴好之日,站在三层楼阁上,看一轮红日从山天交接之处喷薄而出,满城朝晖,清新透明,美不胜收,令人心情舒畅。
钓鱼台
委婉清丽的秀江,从古老的袁州城穿城而过后,一路扬长而去。大约流到距城约3公里的地方,被一块巨大的石头拦住了去路。秀江在这里盘桓良久,终于拐了一个大弯,留下一个深潭,继续前去。这个墨绿色的幽深的水潭,被唤做了雷潭。雷潭的妙处在于一块盘形的伸于河心的巨石。由于石面平坦,探首可见下面水潭,且潭中鱼甚肥硕,便使此地成了钓鱼的佳处。许多清雅之士,闲来无事,常常在此垂钓。清代有个叫杨琨的知县,喜好文墨。一日心血来潮,唤人在岩后的石壁上刻下“钓鱼台”三个字,其实,有故事的钓台倒不在此处,而在离此处尚有三公里的震山。震山也叫颜山,其出奇之处倒不是它有何等的高巍。但此处“壁峭崔峨,众石奇出”,其中一块石头,长宽8尺,高约丈余,如牛之犄角。兀然伸向河心,宛如一船横泊于河的中央,秀江也不得不在此留下一个深潭。今日之钓台,虽已无当年那水深鱼跃、山青木翠之胜景,但刻于岩后由唐状元卢肇撰写的《震山岩记》的摩崖石刻却是人们探幽访古的好去处。全文原有字,历经余年的风雨后,大多数文字已无法辨认了。但还有80余字,字迹拙朴苍劲,浦晰可辨,让我们触摸到一段穿越千古的文化遗韵。
然而,面对两个“钓鱼台”,人们不禁会问,宜春八景之一的“钓台烟雨”到底指的是哪一个“钓雨台”呀?根据有关史料考证,从明末清初以来,雷潭钓台已是社会人士公认的八景之一,朋友们,何不去实地考证下呢?
化成台
化成台是宜春侯所筑五台之一,又名”化成岩“,位于今宜春城西北郊、秀江北岸,海拔米。洞幽石怪,自成岩壑,以“清奥”见称,素来誉为“江南一胜”和“天然图画”。山腰寺院宜春化成禅寺始建于唐朝,宋代时香火隆盛,有“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昏晨”诗句为证,被誉为宜春八景之一的”化成晚钟“。唐代宰相李德裕贬官袁州长史时,曾居住于此。留有很多古迹,此处摩岩石刻甚多,最著名的是“李卫公读书处”。宜春的卢肇曾拜他为师。后来卢肇中了状元,从此,化成岩便人杰地灵。北宋以后,相继建了许多寺观庙宇,加上这里风景如画,历来不少迁客骚人,达官显宦都不免要到这里来游玩赏心,凭吊古人,固而留下了各种传说。
据说过去的化成岩,是没有名字的,在五代十国的时候,这里来了一位有名的云游大和尚。此人法力无边,说是可以点石成金。他在寺庙里住了几天后,觉得化成岩是一座土山,不好看。于是,他便一夜之间从各地赶来了凤凰、仙鹤、猪、牛、羊、马、龙、虎等。当这些飞禽走兽被赶到西南面的半山腰时,佛手一指,顿时不动,并纷纷变面了石头。第二天,大家看到这奇形怪状的石牛、石马、石龙、石凤凰等,都感到十分惊奇。这一来,不仅轰动了整个宜春,据说当时湖南、湖北等地的人都纷纷赶来观看。大家都问,为什么这里会一个晚上突然长出这多石牛、石马、石龙、石凤凰来,庙里的一位小和尚说他亲眼看见那位云游的大和尚赶来的活牛活马变成的。于是,大家惊叹不已,说这是神仙点化而成。从此,人们就把这原来不知名的山改名为“化成岩”。那大和尚第二天就不见了。可这些石牛石马等都留在这里,虽然经过多年的剥蚀,看得不那么真切,但那怪石凌空的大致面貌却是没有改。很可惜的是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在解放前后被附近老表烧石灰放炮一齐冲掉了。
又有的说:“化成岩”实际上是叫“化城岩”,说的是王母娘娘生日,各路神仙都纷纷准备祝寿的礼品,只有神笔马良得道路之前家中贫寒,得道之后,仍是一无所有。现在无礼可送,急得他团团转。铁拐李大仙,见他无计可施,就给他出了个主意,画幅山水画相送。画幅画对神笔马良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马良就云游各地,遍访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宜春时,发现化成岩这地方山青水秀,于是就把这里的山水,画成一幅彩墨图,当王母生日那天,献给了王母。王母一看大加赞赏,问马良画的是什么地方,马良就如实说了。王母说:“下界也有这么美丽的地方,真难得,不如使它锦上添花更好看。”随即命仙女向宜春化成岩撒下无数的花朵,这一来,化成岩更加的美丽,从此这里就叫花城岩。以后时间久了,人们说走了音,把“花”说成“化”字。于是花城岩,便成了“化成岩。”另外,还有种传说:说的是西汉年间,有一位云游道人,浪迹天涯,选不到一地安身。后来到了宜春化成岩这个地方,感到十分理想,于是,就在这山腰结草为庐,每日练丹。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位道人也终于羽化为仙,得道成正果,据说,那时还有人在黎明时亲眼看见他骑着仙鹤飞上九霄。从此,人们便把这个道人得道成仙的地方叫化成岩。
湖冈台
湖冈台位于宜春城南南庙镇,山脚周边跨梅花、白马、中村、北临邮桥,距宜春城区只有7公里。主峰海拔高度.5米,山势雄伟,山上茂林修竹,有多泓山泉小溪,历来被视为“袁州形胜”,是著名的宜春“五台”之一。
据传说:西汉高祖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中国,于高帝五年(公元前年)置宜春县,六年(公元前年)派大将灌婴在宜春筑城。自从袁州城筑成以后,城内白天万商云集,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夜晚万家灯火,红光满天,鼓乐之声不绝于耳,煞是迷人。生长在万山丛中的五只小乌龟,按捺不住好奇的童心,它们乘着月色朦胧之夜,偷偷地爬进了城内。适逢仰山二神巡游至此,他们老远就看见这五只天真烂漫的小东西,蹒跚着向城内爬去,就故意吓唬它们一下,跟他们开个玩笑。他们站在云端大喝一声:“往哪里去!”五只小家伙吓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其中一只胆子较大的已进到城区中心,一时退不出去,赖在地上不动。仰山之神用手一指,立即变成一座小山,这便是宜春台(也被叫过龟山)。其余的四只都被一一指点变成了城郊的仙女、梳妆、凤凰三台。体形较大跑得最快的一只便变成了离城较远的湖岗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年),封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刘成为宜春候,主宜春侯国,这就是后来相传被刘成加封的春台、仙女、梳妆、凤凰、湖岗五台。也是后来“五龟进城”的原始故事。
湖冈台向以景致清嘉著称,自古以来探幽揽胜者不绝。清人江皋有《湖冈台记》,描绘该山胜景,颇能曲尽尽其妙,略云:“袁在万山中,今则嵯峨盘曲从西南来。有峰独物于城南,早‘湖冈台’,昔为晋邓表学仙地,今则学佛之居之。”
据史料考证,湖岗台因其地势地貌的优势,先后为道家、佛教所看重,成为他们的修炼、坐禅之地,喜欢探幽的朋友们,不妨到袁州湖岗台探秘一番吧。
梳妆台
梳妆台位于宜春东北角,渥江镇范围内,现为学院农庄所在地,地图上标注为“苏光台”,实为笔误。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有惊喜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