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县,隶属江西省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浙赣铁路与、国道交汇处,面积平方千米,下辖21个乡镇。截止到年末,进贤县常住人口为62.02万人。
历史
沿革
进贤县由进贤镇得名,《进贤县志》记载:“进贤”是因“先贤澹台灭明(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字子羽),他南游时,止于斯,而遂以进贤名其地”。据《今县释名》:“唐废钟陵入南昌,宋改置进贤镇,寻升镇为县。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名。”
春秋战国时属楚国(亦曾属吴、越)。秦属九江郡。西汉属豫章郡南昌县。新朝属试九江郡宜善县。东汉属豫章郡南昌县。三国吴(年)析南昌县东境,始设钟陵县。另一说是晋太康元年(年)划入南昌县之东境神陵镇,置钟陵县,隶于豫章郡。晋永嘉元年(年)省钟陵县入南昌县,改置钟陵镇。南朝(梁)复置钟陵县,隋大业初省入豫章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年)复置钟陵县。武德八年(年)又省钟陵县入豫章县(唐宝应初因避代宗皇帝李豫名讳,豫章改名为钟陵县,治所设南昌,此时之钟陵县有别于进贤县前身的钟陵县。唐贞元年(公元年)间钟陵县复名南昌县)。北宋初置进贤镇(属南昌县)。
宋崇宁二年(年)将南昌县的归仁、崇礼、崇信、真隐四个乡和新建县的玉溪东和玉溪西二乡划归进贤镇成立进贤县,属江南西路隆兴府。
元代,进贤属江西行中书省隆兴府。明代,进贤属江西洪都府,后称南昌府。清代,进贤属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
民国三十八年(年)5月16日,进贤解放,成立人民政府,隶属于中共赣东北区党委贵溪专区。年11月,隶属南昌地区。年12月隶属宜春专区。年2月28日,隶属抚州专区管辖。年抚州专区改称抚州地区。年7月27日,将抚州地区的进贤县划归南昌市管辖;同年9月30日正式实施。
随着历史的更替,除去西汉至宋代建县前千余年不计,自建县以来南昌辖年之久,贵溪辖半年,宜春辖6年,抚州辖15年有余。
近现代地图
清代江西地图从两张地图中看到,进贤的区政规划变更主要分布在西部边境涉及两市三县。原属进贤现归属南昌县的塘南镇、泾口乡以及塔城乡等部分地区,原属抚州临川现归属进贤县的文港镇、李渡镇以及温圳镇等部分地区。
语言与文化
语言
赣语分布图进贤方言属汉语赣语方言。进贤地处赣语抚广片边缘,与昌都片和鹰弋片相交,其各个乡镇都有其特色。边沿地区的语音各有不同,如李渡、长山、白圩等南部地区与临川口音相近;衙前、下埠、钟陵等东部地区与东乡口音相近;架桥、前坊等西部地区与南昌口音相近。
文化
名人
晏殊图晏殊(-),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晏几道图晏几道(~),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晏几道一生疏狂磊落,纵弛不羁,曾为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以《鹧鸪天》词见称于神宗,词云:“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上转红阳。昂平歌管随天仗,祥瑞封章满御林。金掌露,玉炉香,岁华方黄圣恩长。皇州又奏圜扉静,十样宫眉捧寿觞(紫薇郎君按:《宋史仁宗本纪》并无记载狱空事,据《宋会要辑稿》实为神宗朝事,此年小山四十五岁)。词虽是应命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作者的艺术才华于此可见。
舒芬(—),字国裳,号梓溪,明南昌进贤人,经学家,正德十二年()状元。舒芬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二岁作《驯雁赋》,被南昌知府荐为博学弟子。登第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舒芬为宦清正,敢言直谏,正德年间(—),因谏阻武宗常以打猎巡游,寻欢作乐,荒废朝政,被贬谪为福建市舶副提举。嘉靖间,又因哭谏世宗而入狱,并夺俸三个月。不久,舒芬母亲病故,扶枢南归。他因虑国忧民,积郁成疾,于嘉靖十年含恨悲愤而逝,世人称之为“忠孝状元”。万历三十六年(),神宗追谥为文节。同年,进贤士民于县城坛石山建文节祠,纪念其文华节气。舒芬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十八卷,全书分内集八卷,外集十卷。还将文天祥、谢枋得的诗文、传记等编辑为《成仁遗稿》。
董源(?-约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巨然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