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赣西传统祝寿习俗中女子缘何扮男装
TUhjnbcbe - 2025/3/9 13:28:00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jiankang/

在许多传统习俗正逐渐消失的大环境下,我省萍乡、宜春等地依旧流传着一些传统祝寿习俗,如由女儿主办祝寿活动、女子扮成男装向老人贺寿等,不仅体现了敬老尊老的内涵,与现在的祝寿仪式相比,也显得格外有趣。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是中国人对于老人惯用的祝福语。究其原因,与人们自古以来所具有的长寿观念与祈祷心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延续持久,这种渴望不仅十分鲜明地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常常落实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因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祝寿习俗。

江西省历史悠久,敬老尊老的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在一些地区,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传统祝寿习俗至今被保留下来,与当地民风民俗紧密相连。如位于我省西部的萍乡市上栗县、莲花县和宜春市靖安县、铜鼓县等地,至今沿袭着颇具地方特色的祝寿习俗。

按照传统习俗,女儿要为过寿的父母备上厚礼,大红寿烛是必不可少的。

50岁开始做寿通常由女儿操办

“寿”,是指生命存在的时间和生命延续的过程,人诞生的那一天为“生日”,也叫“寿诞”,是人生旅途的起点。此后,人们每年的这一天多会庆祝,年轻时称为“过生日”,年老时则称为“过寿”。

至于具体什么时候称“过寿”,《庄子·盗跖》有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意思是人活到60岁,过生日才叫做寿。不过,在我省萍乡、宜春地区,人们从50岁开始便称做寿。“这一点与南昌地区一样,其主要原因是古时人们平均寿命不长,50岁便算高龄,人们以做寿的方式祈求延年益寿。”我省民俗专家梅联华介绍称,“此时,子女们大多都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了,为父母做寿便是尽孝的方式之一。”

与很多地方不同的是,在萍乡、宜春等地,并不是由儿子操办为父母做寿,家中有女儿的一定要由女儿操办。这主要是为了表明无论女儿嫁到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父母,时刻都在祝福父母健康长寿。

女儿祝寿需筹备厚礼各项寿礼皆有讲究

为有充足的时间筹备祝寿活动,女儿们往往提前两个月便开始张罗,首先约齐兄弟姐妹商议庆贺事宜,确定了时间地点后便告知亲朋好友。

作为女儿,除了积极筹备祝寿活动外,还要认真准备一份厚礼,它寄托了女儿对过寿父母的美好祝愿。在女儿准备的寿礼当中,必不可少的是雕龙画凤的大红寿烛。“大红寿烛象征老人光耀门庭、光耀后人的高风亮节。”梅联华告诉记者,“寿礼当中必定还要有一封万响爆竹,寓意‘万子’,祝愿老人子孙满堂、后代连绵、福寿双全。”

当然,新衣、新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宜春铜鼓县,新衣新鞋都必须准备双份,父母都要送,以此祝愿老人穿新衣、踏新鞋,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梅联华告诉记者,不同的寿辰还要有不同的寿联,如“颂晋林壬欣介眉,算周花甲乐延年”是60岁的寿联,“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遐年”是70岁的寿联。

送寿礼格外隆重仪式堪比送彩礼

为了隆重地给父母祝寿,不仅寿礼准备有讲究,外嫁女儿给父母送寿礼的过程更值得一提。“在萍乡、宜春两市多个地区,送寿礼的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送彩礼。”我省民俗研究专家黎传绪告诉记者。按照过去的风俗,祝寿当天早晨,外嫁的女儿要与丈夫一起将寿礼抬到父母家。这些寿礼用一个长约4尺、高约2尺的木制箱子装着,上面扎好红绸。木箱中分为几层,第一层放寿面、寿烛、新衣及新鞋;第二层放补品,包括鸡、蛋、猪蹄等。每层礼品上面还须铺上柏树叶,象征长寿。

“用什么东西抬着这个箱子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要是新鲜的竹子。”黎传绪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我省西部地区盛产竹子,并且竹子的寓意非常好,与“祝”谐音,有美好祝福的意思,同时也暗含祝福父母未来生活节节高的寓意。

送寿礼时,送礼的队伍前会有专人吹打乐器、撑旗、提大红灯笼,一行人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沿街而过,仪式堪比接亲。“如果是女寿星过寿,不仅女儿会准备厚礼,娘家人也会同样隆重地将寿礼送过去。”黎传绪补充道。

女子扮男装缓解老人思子之情

待女儿的寿礼送到之后,便进入拜寿环节。门外张灯结彩,厅堂点烛焚香。梅联华告诉记者:“过去的祝寿仪式中,主人家会请当地有学识的人担当司仪,引导亲朋好友为寿星祝寿。”

祝寿时,依照从大到小的年龄顺序,一边拜寿,一边由司仪领唱:“一拜寿比南山;二拜福如东海;三拜日月同春。”拜过寿后,寿星便会赏给拜寿人一杯甜甜的冰糖茶,寓意甜甜蜜蜜地过日子。

有意思的是,在萍乡、宜春地区的传统祝寿习俗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现象:女子穿上男子的服装,打扮成男子的模样向老人拜寿,司仪则在一旁高声喊道:“令郎给您拜寿来啦!”

记者了解到,这种独特的拜寿习俗在当地已有数百年历史。古时,成年男子大多在外谋生,父母做寿时常常不能陪伴在身边,此时便由女儿或儿媳妇扮成儿子的模样,代向父母祝寿,从而缓解老人的思子之情。

黎传绪告诉记者,成年男子多在外谋生也是由女儿操办做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现如今父母过寿时儿子通常能够陪在身边,但赣西地区由女儿操办祝寿活动的习俗依旧广泛流行,寿宴上女扮男装的情形已然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风情。

厉行节约如今祝寿礼节多从简

拜寿完毕,寿宴便开始了。记者了解到,赣西地区的寿宴一般有“四盘八碗”,多的有“六盘十二碗”。在宜春地区,由于方言中“面”与“命”的发音相似,因此不管是谁家老人做寿,都要给来客敬上一大碗长寿面,以示同寿。此外,另一种名叫“包圆”的面食也必不可少。“‘包’有‘一定’的意思,‘圆’即‘团圆’,在寿宴上摆包圆,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子孙满堂。”黎传绪对记者说。

源于人们对长寿的渴望,很多地方对寿宴总是大操大办。如旧时上栗县等地一直遵循着这样一套祝寿风俗:家里的儿子负责摆酒请客,邀请全村乡亲赴宴,女儿则要挨家挨户送寿面、送毛巾。一次下来,少则花费数千元,多则上万元。近些年来,各村纷纷制定乡规民约,祝寿活动一切从简,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购置路灯、垃圾箱等,极大地美化了家园环境。

对于这种做法,梅联华等民俗专家颇为认同。“给老人过寿是子女表达孝心的优良传统,但不主张铺张浪费,应该量力而行。”梅联华告诉记者,“实际上,给老人过寿的目的在于对老人长寿的祝愿,对老人身心的关怀,年轻人多回家看看,就是对老人最大的慰藉。”

1
查看完整版本: 赣西传统祝寿习俗中女子缘何扮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