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
萍乡采茶戏是一种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的传统戏曲剧种,既粗犷开朗,又优美深情;既朴实真挚,又诙谐风趣。萍乡采茶戏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萍乡采茶戏已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军还乡》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起源萍乡采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源于生活,并根植于生活。
萍乡采茶戏在清乾隆年间由民间灯彩逐步发展而成。年,安源煤矿开采,湖南花鼓戏传到萍乡,给萍乡采茶戏带来很大的影响。
艺术特色
萍乡采茶戏剧种语言为萍乡城区方言,唱腔主要为川调、神调,也有茶灯、歌腔等杂腔小调,各行当不同的演唱方法和特殊的演唱技巧使萍乡采茶戏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
萍乡采茶戏的唱腔曲调依不同的调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为“采茶调类”“神川调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的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曲异腔之妙。
萍乡方言声调柔和,具有客家、赣、湘方言的综合色彩,萍乡采茶戏音乐腔则同萍乡方言声调紧密结合。“依字行腔”是其传统的创腔规律,依语言声调和人物感情的不同,唱腔上、下句旋律产生大同小异的变化,听上去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传统的乐队伴奏分左场、中场和右场(即文场和武场),系民间小型乐队建制,人员精简,一专多能,灵活机动。其主奏乐器有唢呐(分大、中、小青)、胡琴(也叫瓮琴),发音响亮,粗犷浑厚,锣鼓合奏,热闹欢快,乡土气息浓郁。
艺术成就
萍乡采茶戏在中国梨园曾获过很高的荣誉,“手巾组合”和“农事组合”等戏曲新程式曾被全国各地艺术院团广泛地学习、借鉴和传播,主要唱段曾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多部剧目还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大奖、中国剧协曹禺文学奖、田汉戏剧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代表剧目有:《榨油坊风情》《燃烧的玫瑰》《牛二宝经商记》《寨上红》《安源大罢工》等。
记者:路雪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