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易永艳
脱贫攻坚期,宜春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市共建设98个集中安置点,户名贫困人口挪穷窝、改穷业,开启了幸福新生活。但由于大部分搬迁群众户籍仍在原居住地,且初到新环境办事不知道找谁,迁入地办事难、社区融入难等问题成为了易地搬迁后期管理的普遍性“痛点”。
过渡期以来,宜春市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市户名搬迁群众的办事“两头跑”和社会融入难的问题,创新建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求必应”工作机制,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完善社区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化服务队等,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社会融入问题,大大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融入感。
一、实行办理事项“清单制”,让搬迁群众成“明白人”。针对行政审批事项内容繁琐、办理流程复杂等问题,建立“搬迁群众办理事项清单”制度,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不知道“事在哪办、事找谁办、事该怎么办”的困扰。一是建立“事项梳理”机制。将涉及民政、医保、卫健、人社、公安、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的52项行政审批类事项,动态分类梳理制定清单,明确列出事项受理条件、资金发放标准、办理机构(地址)、办理时间、申请材料、咨询电话等,搬迁群众对照清单即可知晓事项办理流程和要求。二是建立“政策宣传”机制。通过定制清单简易读本、张贴宣传单、免费发放印制清单内容的折扇等,深入开展“有求必应”政策宣传,让各项政策家喻户晓。三是建立“清单解读”机制。针对搬迁群众文化水平有限,理解政策不透等问题,通过不定期组织社区干部上户宣传解读、举办“有求必应”政策讲座、组织“有求必应”政策知识竞赛等,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对“有求必应”政策的知晓度,真正做到了让搬迁群众“明白办事、办明白事”。
二、创建事项办理“一次制”,让搬迁群众成“省心人”。针对原来搬迁群众办事不知道找谁,办理部分行政审批类事项要在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两头跑”的现象,创新设立易地搬迁“有求必应”服务中心,凡是搬迁群众合理诉求均可在服务中心进行“一站式”代办,并实现“一次办好”,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一是畅通“三种渠道”承接群众诉求。通过在各安置点社区设立“有求必应”服务专柜、“有求必应”APP小程序、“有求必应”服务热线,搬迁群众可随时向服务中心反映诉求,服务中心在第一时间予以承办,有效打通了搬迁群众的诉求渠道。二是完善“分类转办”机制提升办事效能。区分各类办理事项,建立“分类转办”机制,明确“事由谁办”。比如,需到县直部门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由迁入地社区或乡村干部负责办理,需迁出地提供有关手续的由迁入地社区或乡村干部负责办理,社会服务类事项由社会化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办理,做到“受理一件、办结一件、满意一件”,提升了“有求必应”的加速度。三是构建“协调联动”机制避免“两头跑”。创新建立“有求必应”协调联动机制,对原需在迁出地办理的相关事项,允许在迁入地办理,对确实需要迁出地提供有关手续的,明确要求迁入地和迁出地乡镇分管领导作为“有求必应”协调员,并由迁入地乡村干部负责具体代办,全程协调解决事项办理过程中的梗阻问题,切实做到“一站办理、一次办好”,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办事迁出地迁入地“两头跑”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结的余件事项中实现“一站办理”的为%,“一次办好”的为98%。比如,铜鼓县三都工业园安置点搬迁户王炳因病需申请大病救助,原来办事需要来回跑多公里,县里实行“有求必应”工作机制后,他通过扫码“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