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民国老照片中的首义门
年前明代的著名文学家、侍郎王世贞来到太原城下,面对着壮观的城墙以及城楼曾惊叹道:“太原城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
首义门城楼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一张太原首义门的照片,照片中的首义门下几个行人从城门洞中穿梭往来,右下侧屋子前方还悬挂着民国初年所使用的五色旗。由此可以判断这张珍贵照片的拍摄时间应为民国初年。
对这张民国初年的老照片进行重新上色之后,我们可以还原一座王世贞笔下堪比神京的首义门城楼。
上色后的首义门照片首义门的百年变迁
根据《太原府志》中的记载,多年前明朝初年太原城建立之时,共设有八座城门。这些城门分别是迎晖门、宜春门、承恩门、迎泽门、振武门、阜城门、镇远门、拱极门。
在这幅清道光三十二年(年)太原府街巷的地图中,可以看到太原城南侧的城门共有两处,迎泽门在民间习惯称之为”南大门“,而承恩门在清中叶因洪水被冲毁之后重建,因此得名”新南门“。
清末承恩门但自建立之初,承恩门就一直处在封闭的状态。根据史书记载,晋王府的府门越过红四牌楼与承恩门相对,皇帝的诏书圣旨也由承恩门传入城中。因此很长时间之内此城门只对朱氏贵族的人开放,普通行人不得随意出入此门。
这种关闭的状态一直保持了几百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有所改变。
清光绪二十二年(年)的7月8日,光绪帝批准开办太原至正定铁路的奏折。年这条铁路正式开工建设,3年后的年10月,正太铁路建成通车。铁路的一侧是石家庄建市的开始,而另一侧则是因火车站建在新南门外不远处,封闭了几百年的承恩门首次打开。
百年前的正太铁路全图但没过多久,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湖南、江西先后响应。当年10月29日,山西的新军也响应号召,在姚以价的带领下,当日拂晓时分从承恩门攻入太原城中,一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纪念太原革命的成功,承恩门被正式改为首义门。
时间又过去38年,时间来到了年4月24日。又是一个清晨,多门大炮对准了太原城的方向,随着炮弹倾泻而下,解放太原的战役开始了。原本在古时坚不可摧的城墙,经过无数炮弹的狂轰乱炸后撕开了无数的口子。
年太原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中,首义门成为了当时重点炮击的方向。太原城解放后,城楼最终也落得残破不堪,面目全非。新中国成立后的初年,这座残损的城楼就被拆除掉改造为如今的五一广场,这座城楼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首义门重新修复的浅谈
根据最近的新闻报道,太原市年重点工程中之一就包括五一广场升级改造重新修建首义门的部分。笔者对本次重新复建首义门持赞同观点,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如下。
首义门复原想象图太原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原来的太原城一直有着“八门洞开,十二城楼高耸,九十二座小楼环拱城垣“的说法,但因为种种的历史原因,大多数景观早已消失在历史之中。包括首义门在内,包括对钟楼,鼓楼等承载着无数太原人记忆的标志性建筑的不断复建,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到“锦绣太原城”的壮美,这是其一。
民国明信片中的首义门年辛亥革命当中,解放太原时首义门对这些新军革命者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与保卫首义门的警卫队里应外合,通过此城门进入太原城,赶跑了腐朽的清政府,响应了辛亥革命的号召。首义门的重建亦可更好地追溯这段珍贵的历史,此为其二。
结语
笔者认为,在复建的过程中如果可以严格遵守在原来的位置、按照原来的形制、遵照原来的结构、使用原级别材料、使用原来的工艺,复建那些虽然失去但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