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全世界现存唯一一座字形布局的古天文
TUhjnbcbe - 2024/7/30 22:3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袁州谯楼,又称宜春鼓楼,现为袁州地方时间博物馆、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鼓楼路步行街。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就这样,袁州有了统一的时间标准和中国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到如今已有近年历史。袁州谯楼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属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初建谯楼,是为敲鼓报时用的城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年),袁州知府滕强恕稍新谯楼并置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天文台。明万历年间,袁州谯楼的观天台置有测天之器--铜璇玑,一种古代测天用的浑仪,白天可观测太阳,晚上可观测星星和月亮。明万历年间,袁州知府郑淳典对袁州谯楼进行了修缮,不仅恢复了宋代滕强恕时代的旧貌,还将唐朝掌管观天象、推历法的钦天监台正袁天罡的神像供在谯楼里袁州谯楼古天文台以砖石筑台,宽23.3米、台高12.8米,占地总面积平方米。袁州谯楼南台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砌筑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铭文砖;台墙为明、清两代维修砌筑,并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石构券拱为明代砌筑;谯楼栋梁上题大清光绪十四年款,推断现存建筑历经宋、明、清。谯楼主台上建有2层高楼,是谯楼的主体建筑。谯楼宽23.3米、长11.8米、高12.8米,是一幢卷拱式高台建筑,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架构。外置回廊。从门边台阶处拾级而上,可登上高5米有余的城墙,从而近距离接触谯楼。袁州谯楼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呈π字形跨街而立,设有南北两个观天台,台面呈长方形,下大上小。这是全世界现存唯一一座π字形布局的古天文台。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但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记载。日晷日晷,天球仪,浑天仪。前,天球仪(复制品);后,浑天仪(复制品)。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日晷是古代用于测定时辰的主要仪器之一,由指向太阳的指标、晷面及其上面的刻度线组成,当日影投射在晷面上,便可知道时辰,将时辰报给鼓楼、钟楼的更夫,他们便会击钟报晨、击鼓报暮。依靠阳光来测时是日晷的优点,但也是弱点,阴雨天和夜间没有日光时便无法使用日晷。袁州谯楼简介袁州谯楼现存主建筑有房屋6间,其中有楼柱24根,东侧和中间的16根柱子往东歪斜,西边8根柱子往西斜。虽然楼柱向两侧歪斜,但谯楼的屋顶很平整,历经千百年仍屹立不倒。据说,袁州知府滕强恕在选择楼址时,想到了袁天罡祠,于是,这年中秋开始动工。土建工程进度很快,可采购梁柱木料时却遇到了麻烦,派去选料的人,左寻右找买回来的24根粗杉树干仍然大都不够直。滕知府很着急,就召集工匠们商量办法。一位木匠对着24根木头来回睃视,建议说:“人双手撑开可以托举重东西,把这些梁柱顺势分到一起,歪斜着该也同样能有力撑起屋子。”大家听后都感到有道理。于是,就形成了东八柱、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的格局,撑起歇山重檐的楼顶,一直巍然挺立不倒,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登上二楼,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这些都是古人观天象、测时、授时的“神器”,其中智慧深不可测。漏壶又称铜壶滴漏,一般由自上而下排列的4个铜壶组成,上面3个壶底凿有小孔,水从最高处铜壶的小孔滴漏下去,最下面铜壶中的浮标便会随着水位的变化显示时间。据说,其所测时间与现在钟表相比每天只差20秒。铜壶滴漏铜壶滴漏大鼓古钟古钟古钟古钟古人报时系统,夜间计时,击鼓定更。袁天罡是唐初著名的天文学家、相师,作为相师的他可谓名满天下,《旧唐书》《新唐书》中都记载有他的事迹,民间更是传说他能掐会算,乃半仙之身。实际上,袁天罡还是一位天文学家,能观察天象、推演节气,据说他发明了一种铜璇玑,用于观察日月星辰。清光绪七年(公元年)版《江西通志》记载了明代袁州知州将袁天罡制造的铜璇玑放置在观天台上的经过。他死后就葬在宜春府衙西侧不远处,宜春人还于南唐保大二年(即公元年)建了一座纪念他的祠堂,这就是最初的袁州谯楼旧址。谯楼里一侧供奉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袁天罡的神像。袁天罡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天文学家,唐太宗时任钦天监,北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自小在宜春袁州生活,当年他家境尚好,可却无意谋求做官,而是迷上了天文地理,成天就想着观天相、测地貌,研究其中玄机,并发明了一种叫铜璇机的观天设备,把自己的心得记下来,许多次向熟人预报天气。谯楼里另外一侧是展示谯楼发展发掘的图片记载。年,江西省科委邀请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及本省的8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袁州谯楼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论证,最终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年)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中国古天文学界一直认定,国内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是河南登封观星台(约建于元朝初年,13世纪晚期)。袁州谯楼天文台遗址的确认,比河南登封观星台早了50余年。国外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现存的帖木儿帝国时建造的天文台(约建于公元年),也比袁州谯楼晚了两个世纪。当日参观游览谯楼的时候,恰好遇到这位老先生。老先生是退休的老师,在谯楼负责讲解工作。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谯楼的故事。谯楼古城墙袁州谯楼,现为袁州地方时间博物馆。老先生为游客讲解谯楼。有关部门以袁州谯楼为中心,新建了占地30亩的天文广场,在地面上铺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四象图案。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星和八卦符号等。现今屹立在宜春城中的袁州谯楼历经千年,既有今人的修缮之功,也是古人建筑智慧的体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世界现存唯一一座字形布局的古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