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这个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农民对于春天开始的期盼和祈祷,表示“阳气初生,大地回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历史由来
立春二月四日历史渊源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
风俗习惯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陷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人们经常也会将春饼赠送给亲友品尝。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立春节气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吃春卷、踩春花和贴春联。春卷寓意着新的一年的来临,踩春花则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万物复苏,贴春联则是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愿景。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燃放鞭炮、祭祖、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农业谚语
除了以上的传统习俗,立春也是人们开始进行农事生产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节气里,农民要开始准备春耕、播种和养殖等工作,以迎接新的一年的丰收,因此也流传出一些农业谚语。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行下春风望夏雨。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