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8月28日民国时期的 [复制链接]

1#

年8月28日,民国*府划分浔阳道。

《申报》年6月8日

年8月28日,北洋*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93个“道”。

江西省被分为豫章道、庐陵道、赣南道、浔阳道共四道,其中浔阳道治所在九江县(今九江市)。辖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泽、星子、都昌、永修、安义、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万年、奉新、靖安、武宁、修水、铜鼓等县。年废。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本篇讲述九江清末到民初的行*区划沿革。

中国内地的所有县市,在历史上都经历过无数次行*区划调整、更名甚至裁撤废并,有千年以上历史且唯一未曾改名的好像只有成都,但辖区不知道变了多少次。

行*区划是基于社会管理、经济交流、*事防卫等需求而设置,并根据各要素的变化和需求而进行调整。更名容易,调整行*区划涉及到的利益和民众认同问题太多,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因此大规模更名和行*区划调整,都发生在新朝建立的时候,这个期间开国皇帝对下面的统御力很高,地方势力也被砍得七七八八,少有抗拒的能力。国家稳固后,就只能做少量调整,大规模重新规划已不可能,否则的话……

新朝建立也不宜过度调整,不然宝座没坐热乎,下面人就会闹起来。历史上两次大调整都造成了短寿的王朝。王莽篡汉,为了改变民众对前朝的认同感,竟然将全中国90%以上的郡县名给改了,结果在位14年就被人砍了脑袋。后来最能折腾的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俩,结局自不必说。

大清帝国江西省地图(局部)

民国初建,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也要搞些新气象出来。他在行*调整上做了两件事,一个是重复县更名,一个是设省、道、县三级制度。前者影响至今,后者却难以执行。在《九江历史上的今天·6月7日·三县更名的悲催往事》讲述了前一件。虽然九江丢了德化,义宁成了修水,建昌变成了永修,但消除重复县名很有必要,只是命名简单粗暴了些。

“道”的设置却太激进了。“道”作为行*名称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等同于县。唐代道的级别很高,成为大区的单位。比如江南道,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南区域。因为江南道太大,后来被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江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元代起改行省,道成为省的下级单位。明清时期,实行省、府、县三级,实际常常有四级,其中多了个道。道在省、府之间,行*长官为“道台”。清代江西的体制比较复杂,本文略过不表。到了清末,江西省共有13府1直隶州,九江现在的各县市归属如下:

九江府,治所德化(九江县),领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

南康府,治所星子,领星子、都昌、建昌(永修)、安义。

武宁、义宁(修水)属南昌府,其中义宁为州。

清末九江府地图图源:《江西省行*区划志》

请注意古代地图和现代地图的南北是反的。清末九江在江北有大量土地。

年1月,民国北洋*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官厅组织令》(以下统称“划一令”),计划实施省、道、县三级行*区制度。

民国三年(年)8月28日,北洋*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93个“道”,分为繁要缺、边要缺、繁缺、边缺、要缺、简缺共6类三个等级。其中“繁要缺”是驻扎在省会的首道,地方形势紧要,*务繁杂的道;“边要缺”是地处边陲,形势紧要的道;“繁缺”是辖县较多、财*情况良好的道;“边缺”是边境地区或重要行*据点;“要缺”是境内辖有重要商埠的道;“简缺”是辖县较少、事务较简、财*情况不佳的道。各省一般平均在3~4道,各道管辖县数,一般在10~30县之间。

江西省设有四道:

豫章道,繁要缺,省会,一等,驻南昌县(今南昌市城区)。辖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南城、黎川、南丰、广昌、资溪、临川、金溪、崇仁、宜*、乐安、东乡、余江、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横峰等23县。

浔阳道,由赣北道改名,要缺,原二等后改一等,驻九江县(今九江市)。辖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泽、星子、都昌、永修、安义、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万年、奉新、靖安、武宁、修水、铜鼓等20县。

庐陵道,简缺,三等。驻宜春县(今宜春市),后移驻吉安县(今吉安市)。辖宜春、泰和、吉水、分宜、永丰、安福、遂川、万安、永新、宁冈、莲花、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吉安、分宜、萍乡、万载、高安、上高、宜丰等21县。

赣南道,要缺,二等。驻赣县(今省赣州市)。辖赣县、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寻邬、龙南、定南、虔南、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宁都、瑞金、石城等17县。

浔阳道的辖区约当今江西省铜鼓、奉新、安义、永修、都昌、余干、万年、乐平、德兴等市县以北地区(婺源县除外),也就是江西省赣北、赣东北的全部地区。

民国初年江西省地图图源:快懂百科

从上图可见,江西省被基本均匀地划分成为东西南北四块。浔阳道的面积不算太大,但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因此为一等、要缺(境内有重要商埠)。

北洋*府的这次行*区划改革,基本延续了清代省、道体系,只是从省、道、府、县的四级,改为省、道、县三级,去掉了一个行*层级。划分道,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省这个行*层级,若实施下去以后就没有了江西省,只有四个道,每个道相当于过去的省,但因为辖区较小,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也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咱们隔壁的朝鲜还在这么做,日本当年也一样。

或许是因为行*改革的动作太大,北洋*府也成了短命*。年,南京*府统御全国,宣布取消道,采用省、县二级制,即省直管县。是时候却发现根本搞不来,中国历史上也从未做成这种事,一个省那么大,怎么可能直管这么多县。结果就只能回到省、府、县三级,但出于面子的考虑,不用府,改称行*区,二十多年间变了好几次,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楚。民国中后期九江的行*区划沿革,以后再讲。

现在来评价民国初年的行*改革,应当说方向是对的,行*体制的层级多,会带来极大的弊端,不仅行*成本高,也不利于地方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国土面积那么大,人口又多,仅有三十多个一级行*区的确是少了些,笔者以为,像美国那样五十多个比较适中。北洋*府搞93个,就太多了。就如省直管不了那么多县一样,中央也很难直管近百个省(道)。

近两年,不知为何,又有人吵吵着分省,说得活灵活现的,好像就要怎样怎样。的确,现在的行*区划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请回顾笔者在本篇开始特别写的一段,这种事儿能做么?别妄议,别做梦了。

最后再来个小轶事吧。年年初酝酿划分道时,浔阳道占据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地方。请见下图:

《申报》年1月12日

请仔细看看有哪些?湖北的广济和*梅!九江不仅占据了赣北商业中心和要道,而且横跨长江两岸一百多公里(那个时候现属小孤山以北的土地也是九江的),这个计划如果能实施,这个首府在九江的浔阳道或者说浔阳省,基本可以横霸长江中下游,武汉未必是对手。

当然,也就是想想吧,不能什么好事都归自己。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