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与陈赓都是人才,在一场场战争中两人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两人之间不知道是磁场问题,还是其他原因,竟然发生过历史性的三次争吵。是什么事情让两位革命人产生争执让陈赓直接喊话林彪,在顶嘴我枪毙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历史,看一看革命人的血气方刚。
林彪很有自己的想法,陈赓的个性又很强,可以说两人的性格是相近的。在南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的部署中,性格都比较独特的两人,产生了冲突。年5月28日,中央*委毛泽东命令,陈赓领导的第四兵团,归林彪的第四野战*指挥,参加对白崇禧的作战,接到这道指令时还有另外的备注。毛泽东还具体规定,在这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行动中,陈赓兵团归四野指挥,担任大迂回任务,目的就是硬性要求,陈赓服从林彪的指挥。
我们知道南昌起义时,陈赓是营长而当时的林彪,是陈赓手下的一名排长,可是现在毛泽东将陈赓,派遣到林彪手下,这样的反转对很多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陈赓个性很强没错,但是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即使自己在林彪指挥下执行战斗任务,也依旧服从命令做好准备,积极按照指令行事。
他们首先确定了路线,在10月时由赣南出广东,紧接着迂回白崇禧右侧背,协同四野主力,围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而后即由广西兜击云南,彻底截断敌*逃窜国外的退路,这是一个长线任务,当时能获得这么重要任务,将士们都能开心好几天,这是一种光荣是对站队的认可。当时大*接收到任务后,全*振奋全力做好,进*大西南的行动,但是问题就来了,在商议对策的环节就开始出现问题。
时间来到8月1日,兵团由陈赓主持在江西吉安,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陈赓紧随毛泽东指示,将革命进行到底,对全*进行动员,号召将士勇敢进*。因为这是一场硬仗,也是最后的一场大仗,所有人都慷慨激昂,动员结束后陈赓,与身边的好友说起林彪时,还说林彪是个会打仗的人。他是尊重林彪的,陈赓很谦虚地告诉身边的将士,自己的兵团是鄂豫皖红四方面*,而林彪带领的四野,主要是中央苏区可以说是老大哥,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将林彪带领的兵团,尊称为四野老大哥。
陈赓完全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去辅助林彪的工作,一心想着让林彪能放手指挥,自己做好协同。当有将士质疑远在郑州的四野,管不到两广时,陈赓反而向着林彪,要求自己的部队,拣重担子挑,意思上就说少说话多做事。一切安排妥当后陈赓一方,就等着林彪一方的联络,但是林彪却给陈赓喝了杯苦茶,左等右等来到陈赓面前的是,林彪的联络副官。这个联络副官一上来就,将一个绿皮夹子递给了陈赓,里面有林彪的指示,上面写着今后野司要联络到师,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一次,林彪提出要超越指挥。那么什么是超越指挥呢?一般对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才能进行超越两级的指挥,超越两级放在*队里,可不是闹着玩的。*务紧急的情况下越级报告很正常,现在的情况林彪是什么意思,还要求陈赓带领的部队要及时回电,陈赓对这样的越级行为非常恼火,但是指示还是要下达,于是戴科长进行了略微的修改把沟通各师电台联络一段勾去,改为各师执行特殊派遣任务时,随时沟通联络我们各师电台少,不宜多沟通联络。
当时陈赓的兵团在江西樟树镇,林彪野心勃勃,要打一个新的百团大战。7月中旬林彪命令,四兵团渡赣江经宜春,进入湖南醴陵衡阳株洲一线,与白崇禧的主力决战。接收到这个命令时,郭副司令员正召集各*长,开作战会议研究,陈赓就在其中,指令在每一位*长手中过目后,南京会场鸦雀无声,因为所有*长都知道,这个计划不可行为什么呢?林彪要求部队在盛夏时节,往西北方向运动,只能侧击白崇禧的尾巴,况且天气的因素导致减员,将士们疲惫不堪一旦上战场,根本就没有胜算,围歼白崇禧部队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是谁都不敢直接与林彪对抗。因为毛泽东亲批,林彪是四野的最高指挥员,郭副司令员看着眼下的情景,干脆散会让大家回去调整,这让陈赓很不爽。
陈赓虽然赏识林彪,可是并不是一个呢过藏得住话的,他对于错误的指挥,一定会站出来,因此陈赓回去后立刻,打电话给郭副司令员,他不想越级希望郭副司令员,能正式向林彪提出意见,这个提议不需要多说,肯定不会被林彪认可,陈赓只好另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林彪知道他的方案不可取,迂回广东会更好呢?陈赓首先想到的就是*委,陈赓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林彪的侧击行动非但不能,构成对敌人的包围。我们出兵上万人,更容易被敌*发现,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再火速退回两广,就会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将士们宝贵的生命不能被这样践踏,况且现在是盛夏本来北方兵就水土不服,有很多将士身心俱疲,不管是外因还是内因,这一场仗如果这样计划,必输无疑如果可以调整计划,从南方推进占据广州,堵截敌人向广东之逃路,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战事局面,这一份电报直接送到了,毛泽东中央*委林彪及刘伯承邓小平手里。
陈赓将整个计划都放在明面上,但是林彪根本就看不进去,还是一意孤行,但是毛泽东却仔细斟酌了陈赓的话,陈赓的话不无道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的头头是道,还有相应的措施。毛泽东7月17日回电陈赓,表示支持他的计划,确定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以掌握战斗的主动权,这一次战略的决策争执影响很大,毛泽东也没有想到,林彪的计策会是如此,最终还是由陈赓指挥,四兵团与十五兵团,经赣州进*广东。7月20日,陈赓由斗门姚经南昌到樟树镇,到7月24日时,与十五兵团邓华司令员会晤,两*商讨有关并肩入粤作战问题,连林彪手底下的将士都认为,战争方向是错误的,但是林彪还是固执已见,陈赓很有涵养没有当面与林彪对峙,但是这一场争吵还是被很多人熟知,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紧接着在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人又出现了一次不小的争吵,争吵的内容是攻打广州。当时的解放*势如破竹,威慑住了敌人于是,广州守敌出现了松动,眼看着有弃城南逃的迹象,林彪在这紧要关头,命令四兵团尾部主力原地停止待命,先头追敌部队如果未抓住敌人,就准备由曲江英德地区向西平行入桂,这样的话就能解决崇禧问题。收到林彪的电报后,10月10日23时毛泽东做出了回复,同意林彪的计划,这个计划听着没有大问题,但是陈赓深思熟虑后,发现把白崇禧集团歼灭在湘桂边境,让他们退入广西老巢的想法非常好,但是当时的四兵团各部,正沿粤汉铁路兼程追赶逃敌,每天快速推进拿下广州是必然。但是如果现在叫停,要让这些将士为了执行断敌后路的任务,就要向桂林柳州方向前进,调转势头前进,直线距离就有里,即使每天里以上行程前进,也不如就近调派四野所属部队迅速。
这样的话在广州有四兵团围堵,在这一边也有部队协助,等广州拿下后,四兵团再由水路运输,经梧州直取南宁,战事就会更加明朗,显然林彪的这个战略部署,还是缺少一些考量。陈赓长期在前线作战看得明白,想得也比较深刻,问题又抛向了陈赓,怎么才能让林彪回心转意?这一次连中央*委和毛泽东都同意了,事情变得异常棘手,同样是*务同样是争吵他希望将伤害值放到最低。他了解*的传统,一个决策的制定是需要流程的,现在他要去推翻何其困难,于是他的第一个做法,就是没有将这个命令下达下去,陈赓召集兵团*委委员们开会讨论,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言辞恳切得到兵团,其他领导的一致支持,大家开始起草文稿。
10月10日林彪与中央*委,就收到了陈赓的电报,10月12日毛泽东就致电林彪,林彪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计划,会这么快就被推翻。毛泽东决定四兵团仍照原定任务行动,另外支持四兵团跟踪入桂,10月13日,陈赓将命令下达后,各部队继续原先的路线,在得知左路*进入广州市区,守敌已向西南方向逃跑时,决定右路*所有部队一律不进广州,不停留地追击逃敌。10月15日林彪又联系了陈赓,林彪还是不放弃,继续坚持自己的计划,他告诉陈赓如果你追不上敌人,那就停下来不要追了,跟着我的计划走,这个电报还同时发送到各*
陈赓看到这份电报是什么想法,我想肯定是口吐芬芳。如果一时追不上就停止,不仅前功尽弃,还错失良机得不偿失,而这股敌人逃到海南岛去,将会增加我*解放这个岛屿的困难,接下来的战斗将会继续困难重重。
幸好中央也是站在陈赓一路上的,10月17日,陈赓司令部由南雄移到曲江,四兵团乘胜追击向南追击敌人,多日来的郁闷因为中央的支持烟消云散。根据中央指令四兵团,会坚持追击,直至占领高要德庆云浮罗定等县,陈赓热泪盈眶此时简直就是找到了知音,他感谢*中央的支持。在与林彪的分歧中,他的想法还是能被公平对待,多日以来他没有说一句,林彪的不是但是字字珠玑,他说有人总说我抗上,没有*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最后还得听林总的*事指挥,还得听从命令,我们*长们有战略眼光,没买他的账,有了这两条才保证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这一次的争论依然是因为战略,陈赓没有错林彪也不是故意为之,事后林彪对于陈赓的行为,没有故意找事而是祝贺他们的胜利,我们以为两人的争论可能到此结束。
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第三次争吵意外的热烈,在四兵团胜利之后,林彪来到四野其他领导,正在议事的房间,意有所指的说出了一翻话,勇敢可以成事但是团结更重要,这里的勇敢是指谁?团结又是指什么呢?勇敢就是之前陈赓指出的追逐逃兵,团结就是兵团三个*联合,乘胜追击鲁道源所部,只留十二*的三十九师,在廉江阻击白崇禧部队向雷州半岛进攻。这样如丧家之犬的白崇禧一定能歼灭,林彪的计划很早就传给了陈赓,但是当时的情况并不像林彪所想的那样,没想到白崇禧的行动有计谋,鲁道源的一二五*不过是佯装向东,以掩护张淦兵团的行动,主力秘密向博白陆川一线集结,然后夺取雷州半岛。
陈赓听到林彪的计划后,又是一阵摇头,与白崇禧交战多时,陈赓知道有多难缠,一个三十九师怎么能阻挡得住,只要我们这边失利,白崇禧就能顺利夺取雷州半岛的,往好处想我们全歼了鲁道源兵团,这时候白崇禧还是有一线生机,他们可以直接逃到海南岛,要想全部歼灭根本就不可能。陈赓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不顾与林彪产生第三次争执,坚持全力堵住白崇禧的逃路,只有这样才能奖白崇禧,置于瓮中构成瓮中之鳖之势,那么整个鲁道源还不是信手捏来。两方拉扯火星四射,只能请示最高统帅部了,陈赓的战友郭天明也是暴脾气,带着气起草稿件,将自己的优势全部写上,陈赓知道这样一些,就是将自己与林彪的争执放在了明面上,还是用建议的语气重新起草!
此时大局为重胜者为王,个人所受到的疑心委屈都必须靠后,可以说陈赓是觉得委屈的,自己的策略一直都很正确,为什么会有个林彪来霸占上风,还时不时出一些坏主意,中央肯定了陈赓的战略,但是林彪的指挥欲极强,经常致电陈赓做出指示,陈赓已经忍无可忍。有一次林彪又来电了,电报里命令周希汉从合浦东面那个小海峡,去抢占合浦北海,陈赓看着电报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海峡可不小啊,足足十多里宽,在没有船的情况下怎么过去?随机一阵吐槽,陈赓理都没理这份电报,直接命令周*绕过海峡向合浦北海前进,事实证明陈赓的命令时正确的。
周希汉的部队很快,占领了合浦北海并向钦州疾进,林彪的远距离指挥,明显还是脱离了实际。12月6日经过五小时激战,四兵团包围了钦州,歼敌12万余人缴获汽车余辆,野炮42门可以说是扬眉吐气。12月15日向博白前进,四兵团势如破竹一路狂扫,没多久博白解放,*团立即集结部队准备向西疾进,但是关键时刻林彪的电报又来了,命令十五*就地剿匪,这一指令可把前线的将士气坏了,一边在奋力前进,一边要拖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十分不服气,一只正规队伍在宝贵的时间里,竟然被指派去剿匪,没办法陈赓已经气过了头,他无可奈何地遵从命令就地剿匪。
在八天里俘敌0余人,战绩不错但是如果照之前的路线,他们至少能,比兄弟部队早两天赶到上思一带,桂敌*杰的第一兵团残部可能全被兜住,不至于一万多残兵败将流窜到国外,林彪的这个策略本就是个错误,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陈赓已经没有力气再与林彪废话了,三次争吵让陈赓对林彪整个人,都出现了别样的情绪。
如果不是林彪的阻挡,那一场剿灭之战绝对会以绝对性的胜利收场,陈赓是恨的,才会说出那句在顶嘴我枪毙你,但是历史无法更改,战局已定我们也无可奈何。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