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前夕,从省妇联传来好消息,江西宜春市广播电视台女记者廖祖榕被授予年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成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电视新闻记者。自年以来,她一直奋战在《民生直通车》栏目的新闻一线,共播发新闻稿件多条,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新闻奖项30多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经常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医院、超市、社区等高风险地方采访,共播发新闻稿件40多条,用心、用力,甚至以生命安全为代价,诠释了“新闻人,也是逆行人”的真实含义。她常说:“只有在奋斗中度过的青春才叫青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以“奥运精神”决胜人生
说起廖祖榕,看过《民生直通车》栏目的电视观众并不陌生,因为几乎每天都要播出她的新闻稿件。她是一位普通女人,却干着风里来雨里去、顶严寒冒酷暑、披星月戴晨辉,通常只有男人才扛得住的新闻采访活计。由于她高产高出,才华出众,且DNA里有股子男儿血性,常被身边的同事亲昵地称为“一姐”“老廖”。
称廖祖榕为“一姐”并不难理解,可称其为“老廖”未免太过唐突。其实不然,虽然她年仅33岁,正值风华正茂,但作为一名女性至今独身就难免“名副其实”了。她从不化妆打扮,衣着朴实颇具“亲民形象”;她从不穿高跟鞋,为了“跑新闻”非常接地气。
廖祖榕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去上高台报到的第一天便是年8月8日,正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后来,她跳槽去了江西台,但由于在南昌水土不服,又于年回到生养她的宜春。她在宜春台被分配到《民生直通车》栏目组,这也是她的心愿,因为她曾在这个栏目实习过。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奥运精神”决胜人生。
“别看这档栏目报道的都是些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事情,其实是很复杂的。你要听他们的诉求,要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要咨询很多个部门,当时肯定是很累的。但做完之后,老百姓说记者同志谢谢你啊,你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这让我有了获得感、成就感,更坚定了我要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廖祖榕对这份工作信心满满,充满激情。
但这份工作无形中又给廖祖榕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她说:
“我们也采访过房屋漏水或者违搭乱建,有些业主很凶,几次要上来撕扯我们的摄像机,准备对记者动手。做这类报道,记者受威胁是一种常态。”尽管如此,她还是很拼,甚至连母亲因车祸去世处理身后事期间,也要挤出时间去采访。
年2月28日傍晚,廖祖榕59岁的母亲在北湖公园散步回家时,突遇车祸身亡。廖祖榕接到电话后,整个人都吓懵了。缓过神来后,她在向栏目责任编辑刘斌请假时说,明天的采访我去不了。在刘斌的追问下,她才道出了原因。台领导和分管副台长张玲得知她母亲出事后,劝她办完母亲的身后事再来上班。可廖祖榕考虑到栏目组本来就人手少,母亲身后事还涉及验尸、赔偿、签谅解书等一系列问题,时间肯定要拖很久,于是决定边处理母亲身后事边上班,尽量不把情绪带入工作。
危险面前敢于“亮剑”
“无冕之王”,是人们对记者这一职业的高度褒奖。殊不知,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诸多鲜为人知的辛酸与苦楚。特别是暗访报道,记者不仅辛苦,还存在很大危险。为预防打击报复,保护记者人身安全,宜春市广播电视台特别规定,《民生直通车》栏目记者的电话一律对外保密。
年,有市民反映,某单位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慢、庸、散”现象。廖祖榕接到报料后,和一名男记者迅速前往该单位,赶在该单位正常上班之前去蹲守。
“当时我们进去排了很长的队。我们在现场也了解到,有很多人在抱怨。有位大哥说:‘我昨天下午5点20分之前就来了,事没办成;今天早上第一个来排队,现在离(下午)下班时间还有10分钟,看来今天又办事不成了。建议你明天早上再来吧!’”廖祖榕说,“都快(上午)10点了,窗口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都还没到。当时这条稿子耗费了我们半个多月的时间,因为不同的时间段我们都要去,有可能这个时间点,人家可能有事请假了。我们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特殊情况的发生,多去了很多次,发现这是一个常态。我们当时就把这个事挖掘出来,还走了很多部门。”
这条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强烈。宜春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点击量第一次突破了10万+。当时市民反映都是一边倒地说报道得好,报道得漂亮!在市纪委的干预和督促下,该单位立马对工作人员的“慢、庸、散”问题进行整改。从此,市民对该单位的服务态度有了彻底的改观,都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条报道里,廖祖榕还挖出了一些“黄牛”。俗话说,“上了人家的房,揭了人家的瓦,断了人家的粮”,“黄牛”们肯定会心有不甘。“因为我们的报道涉及到了一些‘黄牛’,非常怕报复。我是个女同志,有些业务也要去那里办理,很怕他们打击报复。”廖祖榕虽然心里很担心,但心想,自己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
也是在这一年,廖祖榕还做了两个暗访报道,一个涉及环保,一个涉及医疗扶贫。前一个报道播出后,有关部门干部作风焕然一新,服务窗口面貌崭新,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后一个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广大贫困户重新享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党和政府的威信在基层得到了真正体现。
新闻人,也是逆行人
作为新闻记者,廖祖榕不仅有敏感的新闻嗅觉和挖掘题材的能力,还有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精神。获得第八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优秀对农电视作品”一等奖的《颜石生: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就是她去宜丰山区送爱心物资时无意中发现的一个好题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经常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医院、超市、社区等高风险地方采访,诠释了“新闻人,也是逆行人”的真实含义。
疫情期间,医院最接近病毒的化验科,里面都有很多让她感动的人。“我也像他们一样穿防护服、戴隔离面罩。一个小时不到的采访时间里,我全身汗湿了,头很晕,呼吸很不顺畅。在防护服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最少一次要穿4个小时,有一个医生竟穿了11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哪怕身体有痒都抓不到。他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坚持一天10几个小时不回家,值得我们尊敬。”
3月13日,廖祖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昨天她去过最后一道防线———医疗废物处理厂,也让她很感动。因为那里也很危险。“里面环境非常糟糕,医疗废物处理后要焚烧,高温杀菌。里面有个清洗垃圾集纳箱的工作人员,他当时正在消毒室清洗箱子。我问他,你一天要洗多少个这样的箱子?他说一天要洗多个,都是靠手洗。我说,你知道这里面曾经装过什么东西吗?他说知道啊,有可能装过新冠肺炎的一些污染物。我说你做这个,你家人难道不担心吗?他说他家人不知道这个事,只有老婆知道。他每天最大的苦恼就是怎么跟他父母打电话,不知该怎样跟他们说,为什么40多天不回家。”廖祖榕告诉记者,他们吃住都在单位上,铺一床被子睡在办公桌上,因为他们不想把危险带回家。
年7月25日,宜春城区老步步高超市发生火灾。廖祖榕和同事谈维博不惧危险赶往现场做报道。“我在现场做口语报道,当时天很热,到处烟雾缭绕,火光冲天。消防官兵在那里救人,其中一个消防官兵在现场就晕过去了。”廖祖榕至今仍心有余悸,却又勉励自己说,“多次的亲身经历,让我觉得别人在岗位上默默奉献,每天做着同样危险的事,都坚持了这么久,而我作为新闻记者,又有什么资格不立足本职做下去呢?”的确,廖祖榕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让我们来听听她身边的同事对她的评价吧!《民生直通车》栏目原责任编辑刘斌评价说:“她是做事很积极,工作效率也非常高的记者。在《民生直通车》所有记者里,她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写稿能力都非常强。从暗访再到为各个单位的宣传,她都是冲在一线的记者。遇到重大的选题,我会优先考虑她,因为她工作效率高,稿件质量也高。”《民生直通车》栏目现任责任编辑陈鹏评价说:“她是我们这档栏目发稿数量最多的记者,出稿速度非常快,稿件质量也非常高,所以我们送她一个外号叫‘一姐’。她性格外向、活泼,可以和男同事打成一片,所以我们亲切地叫她‘老廖’。在所有人眼中,她非常坚强。她母亲的身后事都还没处理完,仍坚持工作,就当这件事没发生一样。”
廖祖榕常说:“如果你的青春不奋斗,人生就没有意义。我觉得年轻人就该有朝气,就该有奋斗这股劲。只有在奋斗中度过的青春才叫青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作者:朱文俊张敏刘建赟龙清
责编:曹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