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春财政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职责,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支撑。
一、财政职能充分发挥,服务高质量发展彰显“新作为”。“十三五”以来,累计减轻企业各类成本负担超亿元,其中年为企业减免税费等超83亿元;全市共争取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2亿元,年均增长64%,有力支持了棚户区改造、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个重大项目;推动构建了“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助贷”周转、小额贷款、财政信用担保等“四贷一保”机制,累计帮助2.1万户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亿元,年我市成功入围全国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通过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亿元投资60个公益项目。
二、财政保障精准有力,促进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建立了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了政府隐性债务化解计划,争取袁州区纳入财政部化债试点县区,加强全口径债务动态监控和风险评估,完成融资平台整合任务,全市债务风险等级稳步下降。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78亿元、年均增长11.3%;整合13.63亿元构筑起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军需”。五年来,全市节能环保累计支出88亿元,年均增长约25%;成功入围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支持打造生态文明“宜春样板”。
三、财政公共属性凸显,推动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全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勒紧“裤腰带”节用裕民,一般性支出连年压减,“三公经费”规模逐年下降;积极盘活存量、大力向上争资,统筹财力支持实施好各项民生事业,全力支持“六稳”“六保”。五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连续突破亿元和亿元关卡,累计支出超亿元,其中民生支出达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保持在八成以上。特别是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年全市投入10.1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和救治;充分发挥22余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作用,支持全市个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项目实施;在疫情影响下更着力兜牢“三保”底线,年全市县乡“三保”实际支出亿元,未出现“三保”风险。
四、财政改革纵深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展现“新成果”。对标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大幅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年同步实施了市对县(市、区)和中心城区财政体制调整,构建完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分配关系。取消了原重点领域支出与相关指标挂钩“一刀切”的做法。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年的55项减少为34项。五年来全市累计评审政府性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核减不合理资金亿元。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非税收入收缴一体化、政府采购电子商城等改革顺利落地,财政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周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